[人文] 在雾霾密布的天空里,寻找满天飞舞的纸花
导语: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今潍坊)做县令时写过《怀潍县》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纸花”即风筝,那时的潍坊风筝像雪花一样满天飞舞,成为北方天空的一大景观,但是今天已经雾霾密布,满天飞舞的纸花还能找到么?
金鱼风筝。(扎制:杨红卫)
潍坊,古称潍县。潍县原本繁华大邑,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每至春暖花开季节,素有野外放风筝的习俗,作为中国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记载。翻开《潍县志稿》可以看到:“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又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蝴蝶风筝。(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提供)
去年我在潍坊风筝厂,见到了工艺美术大师范景佩。当时她手上正在描绘一个特殊的风筝,说特殊,是因为我从未见过这种风筝造型,它是立体的,更有趣的是,几只快乐的老鼠抬着大红花轿,轿内坐着老鼠新娘。范景佩告诉我,这只立体风筝叫《老鼠嫁女》。我越发觉得新奇,连忙问,这样的立体风筝能放飞吗?范景佩肯定地说,只要是风筝,就一定能飞。范景佩说,老鼠嫁女是流传于潍坊一带的民间故事。她曾经在人民广场放过这只老鼠嫁女风筝,当时围观的群众可谓里三层外三层。当这只风筝徐徐上升的时候,电影《红高粱》中的插曲随即响起:“喝了咱的酒啊……”几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开始摇晃着“颠轿”,大家忍俊不禁,看着老鼠们抬着花轿一颠一晃升入天空。
韩湘子风筝。(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提供)
老鼠嫁女风筝。(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提供)
范景佩1989年毕业于山东美术学校,当年进入潍坊市风筝厂,开始风筝的设计与研究,至今从事风筝事业已整25年。一个女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风筝。范景佩以厂为家,吃住都在厂里,她说,就连炒菜时,她都可以从袅袅炊烟想到风筝。由于坚守着传统的手工风筝制作,放弃了用机器大规模加工风筝的赚钱机会,她至今的工资只有两千元左右。范景佩告诉我,她从小就迷恋风筝,直至今日,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嫁给了风筝。事实上,范景佩的爱人就是在设计风筝时认识的。范景佩曾先后设计过百蝶闹春传统软翅风筝、十二金钗硬翅侍女风筝等。范景佩说,生活或许清贫,但乐在其中,不管如何艰难,这场早年认准了的风筝之恋要进行一辈子。
因为不是销售旺季,春鸢路的风筝批发市场顾客寥寥,这里聚集了潍坊大大小小不少风筝厂,主要以机器和半手工加工制造。现代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风筝因为价格便宜,已经成为人们购买和放飞的主流。
在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两天里,我看到潍坊风筝表演团队长丁传庆一直在忙碌,行踪不定。听说丁队长正在秘密设计一种巨型风筝。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说起丁传庆,潍坊人都叫他“当代风筝王”,这个外号源于丁传庆曾经放飞过5000米的巨龙风筝。丁传庆说,这是一个疯狂的举动。他主要想挑战一下风筝的长度、拉力、时间、天气的极限,甚至大气层里面不同对流天气、对流风向等极限。丁传庆告诉我,2014年5月15日下午,当时潍坊人民广场上一下子聚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大家都想亲眼看到5000米巨龙飞天的壮观场面。这是工美团队几个月的劳动成果,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第一次试飞。当5000米的巨龙遨游天际,这是亘古未见的奇观,整个人民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龙头蜈蚣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其龙头骨架由数百根竹片经烤弯、扎制而成,熟练的艺人,也需要几周才能做出一副满意的龙头骨架。
在一个大约二十多平方米的风筝作坊里,丁传庆告诉我一个关于风筝的惊天计划。我看见了一只巨大的龙头,整个框架已经完工。约两米多高。丁传庆告诉我,这只巨大的龙头由四个人花了一个多月才扎制完成。参加制作的人员,有张建民、王兆瑞等风筝高手。
杨红卫在示范的风筝制作简要流程,图片依次为:精选出的宽窄厚薄的竹片,烤弯后劈开,这道工序古时用蜡烛,现使用酒精灯;竹片修整好后用细线和胶水固定成骨架;在骨架上糊上裁好的绢或纸;绘制可以在糊裱之前或之后完成。
我问丁传庆,虽说龙头如此巨大,但有的风筝比这个龙头还要大得多,算得上是创新吗?丁传庆说:“这是我计划中的一个巨大工程,不是和别人比大小。我这个风筝大约500米长。我要做一个大胆的试验,那就是载人风筝。”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计划。自古以来,行走于地上的人类一直向往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翱翔,所以才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同时人类也不懈地进行着飞天的探索与尝试。丁传庆向我解释他的这个计划:第一步,利用风筝的拉力,先把人送上50米的空中;如果成功,再送往百米的空中。我问,有危险吗?丁传庆说,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危险,那种感觉就像跳伞。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手工风筝的制作是一门非常精湛的技艺。好风筝少不了好画工,绘制风筝需要的工具,主要有绢纸、墨汁、颜料、画笔、画刷、调色盘等。据不完全统计,风筝制作整个流程需要的各种工具不下百种,有一些艺人自创的工具,没有定规。
我到奎文区潍坊柴油机厂职工住宅区,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的唯一国家级传承人、80岁的风筝名家韩福龄。韩老面目清癯,思维敏捷,只是听力有些下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交谈,只要我说话的声音略为大一些,他都能听得到。
韩老退休之前,一直在潍坊亚星工作。他热情地把我引进家,一进门,我就像进入了风筝世界,墙壁四周、门框上方摆挂着各种风筝、各种奖牌,还有在国内外放飞风筝的照片。
杨家埠是潍坊民间风筝的集散地,以年画风筝著称。杨同科的孙女杨红卫继承了他的风筝事业,在一幢新起的小楼中,艺人们正在手工制作风筝。
韩福龄1934年秋出生在老潍县东关后门街。读四年级时,父亲离世,贫困的生活逼迫韩福龄退学,从此在那些搬着烟盒卖烟卷的人群中,多了一个孩子的身影。贫寒日子并不能阻碍孩子玩乐的天性。韩老说,他七岁时,扎了第一只风筝。那是一只八卦风筝,纸面上花花绿绿的,看着自己的处女风筝在天上飞,韩福龄的心也在飞,没有想到的是,这颗心跟随风筝飞了一辈子。
硬翅风筝是潍坊风筝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只风筝上绘有生动精致的洛神,是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
15岁那年,韩福龄认识了著名的风筝奇人胡景珠。说他奇,是因为他宁可摆烟摊,所扎风筝皆不卖钱。在胡老的指点下,韩福龄扎成了一条直径15厘米、长36节的蜈蚣风筝,并放飞成功。此后,胡老便把风筝扎制的技艺传授给了他。从此,韩福龄痴迷上了风筝艺术,并且继承了胡派风筝的创新特点。在70余载的风筝制作生涯中,韩福龄成功研制了不需悬挂任何飘带类平衡物的硬翅足球风筝、紫荆花风筝和创新型飞机风筝等。他告诉我,传统的圆形风筝如八卦、七星等都必须有一个长尾巴加以平衡,而他创新的硬翅足球风筝则不需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起飞也好”。
韩福龄老人的客厅俨然是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这里保存着他70年的风筝记忆:他制作的各式风筝、收集的风筝报道、获得的各种荣誉和照片,都在诉说着他的风筝人生。
“我80岁了,精力有些不支,但只要一扎起风筝来,便又来了精神。”韩福龄说。韩老告诉我,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如今通晓全套风筝制作方法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他一生制作的传统风筝有上千只,设计种类有四五十种,做风筝70多年,从来没有卖过一只,风筝不是送进了风筝博物馆,就是随缘送给了风筝爱好者。
淡泊名利的人生观让韩老格外受人尊敬。四面八方风筝爱好者都想跟他学艺。这其中,有一个叫李进浩的徒弟至今仍在坚持传统风筝制作,他是学美术出身,从18岁就跟着韩福龄,如今,扎、糊、绘、放的本领都很强。我在潍坊市春鸢路的风筝批发市场见到了李进浩,参观了他的龙头风筝和书法作品。我问他,夫人支持你做风筝吗?他说不支持,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我问以后会转行吗?李进浩说,不会,风筝就像热恋的情人,打算过一辈子。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