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形形色色的海中鳐鱼
斑点鹰魟
摄影:Paul Sutherland
一群斑点鹰魟姿态优雅地掠过马尔代夫群岛水域。魟鱼经常会成群地聚于水下,通过拍动胸鳍在水中“飞行”,有时候甚至会像海豚一样跃出海面。由于角度的问题,无法看到斑点鹰魟那覆盖着标志性斑点图案的背部。
蝠鲼
摄影:Michel Braunstein
每一年,随着潮汐和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汇合,大量的浮游生物和热带磷虾涌入了马尔代夫群岛的狭窄海湾中,如此丰沛的食物吸引了数量极多的蝠鲼来此赶赴这场饕餮盛宴。尽管它们体型巨大,光是翼幅展开就宽达3.6米,但在这种狼吞虎咽的关键时刻,一块只有足球场大的海湾区域还是有多达200只的蝠鲼挤在一起。
刺鳐
摄影:Michel Braunstein
刺鳐经常会在海床上待着不动,有时候身体的一部分还会埋在沙子里,同时依靠身体的色彩伪装来躲避鲨鱼等掠食者的捕猎。另外,刺鳐的尾部还有一根锋利有毒的尾刺,可以用来恫吓潜在的威胁者,其致命一击的能力甚至让人类也感到胆寒,不过这种攻击案例极为罕见,它们的性格相当温顺,只有在被挑衅时才会进行反击。
蝠鲼和濑鱼
摄影:David Doubilet
蝠鲼会定期造访“清理站”,在那里,小濑鱼会帮助它们清理身上的寄生虫。
科学家们最近才发现,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蝠鲼实际上至少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潜水员们常见的是体型较小的蝠鲼;而体型更大的另一种蝠鲼则不太常见,它们会在大洋中作远距离迁徙。和刺鳐不一样,蝠鲼没有剧毒的尾刺。
刺鳐群
摄影:David Doubilet
在大开曼岛附近,两只刺鳐正在清澈见底的海水中游弋着。刺鳐是鲨鱼的近亲,种类有200多种,属于无骨鱼类,其骨架是由软骨构成的。有些种类的刺鳐属于底层鱼类,靠吃螃蟹、蛤蚌、虾和蠕虫为生;还有些刺鳐如魔鬼鱼则依靠从海水中过滤浮游生物为食。
牛鼻魟
摄影:Mike Theiss
奥兰多海底世界的一个展示水箱中,一只牛鼻魟在欢快的游来游去。牛鼻魟得名于其喙部的独特形状,由于胸鳍被一条中折线分割成两瓣,所以看起来就像是牛的鼻子。牛鼻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但其对盐度变化的河口以及湿地的适应性也极强。
刺鳐的嘴
摄影:Jason Edwards
刺鳐的嘴位于其平坦身体的腹部,对于这些喜欢吞食蛤蚌、淡菜、蠕虫和其它海床生物的底层鱼类来说,嘴巴生在这个位置再合适不过了。刺鳐的眼睛分居顶部两侧,在寻找食物的时候,眼睛用处不大,它们主要依靠嘴周围的电感受器,这种器官现在被称为洛伦氏壶腹,通过它可以探测猎物身上发出的电荷。
电鳐
图片由David Fleetham/视觉无限有限公司/盖蒂图片社提供
电鳐可以释放强大的电流击昏猎物或赶走潜在的掠食者,一些大型电鳐如大西洋电鳐,其产生的电流电压竟然高达220伏。电鳐的放电器官位于头部一侧,专家建议潜水者最好与它们保持适当距离,因为某些品种的电鳐颇为好斗。
太平洋牛鼻魟
图片由Paul Souders/WorldFoto/盖蒂图片社提供
和陆地上牛科动物一样,太平洋牛鼻魟也过着群居生活。它们喜欢待在礁石附近或者沙质的浅滩,因为在那里可以挖出很多的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供它们大快朵颐。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