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户外环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危险——失温及其预防和治疗
前一篇提到了产生和影响失温的因素以及失温的过程和表现,大家对失温的危害性也有了一定了解。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法,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当失温发生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更应该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前面提到了,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那么我们要规避失温的风险,就需要在这几点上做功课:
首先,温度方面,什么样的季节选择什么样的穿戴,做好保暖物资准备,这点很是重要。冬季出行之前,甚至是春夏秋出行到自然条件很严苛的线路,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线路的天气状况、气象资料、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等,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物资准备,否则就有可能在严寒的天气下出现衣服没带够或带得不对路的情况发生,导致衣物无法抵御寒冷从而出现失温;
其次,湿度方面,户外出行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装备党总是会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冲锋衣、羽绒服、软壳等容易引起注意的中层和外层着装上(按三层着装法进行的划分),光顾着防雨防雪,光顾着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而可能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这点非常重要!对此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
1、千万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在这种线路,我们的最佳选择是快干排汗的内衣;
2、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徒步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的经验是,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徒步,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我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我又会脱下保暖衣物,虽然感觉繁琐一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本上从头至尾我的贴身衣物始终保持了干燥!
2011年元旦秦岭徒步的时候,白天温度大约在零下18°左右,加上风力的影响,体感温度非常低,但即便是这样,在行走过程中我都只穿了一件T恤,外加一件冲锋衣,身上一直处于干燥状态,所以没有觉着有多冷;
3、建议活动过程中多给自己备一套快干内衣裤,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再次,风力方面,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当然,除了这些提到的方法之外,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用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等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好了,前面提到了如何预防失温,那么万一很不幸,那些预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经失温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需要再次地明确一点,失温是指身体的核心部位和核心器官失温,手脚冻伤,体表皮肤温度下降,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失温。在发生失温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量阻止或者减缓低温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热量散失,用各种方法提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的温度!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与低温(在野外这点难以做到)、高湿、大风等因素隔绝开来,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进一步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第二、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
1、自身产生热量途径:低温症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身产生热量,比如让其喝温热的糖水、吃点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别的食品、缓解之后再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品以提供长期热量......
2、外界物理提供热量途径:
A.可以由身体健康的同伴贴身用体温帮助恢复;
B.可以用温热的水袋或水杯放在患者身体核心区域如颈动脉、大腿根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恢复体温;
第三、重度失温阶段:
重度失温的患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参照轻度和中度失温的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但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失温的处理,我们记住,一定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而言,因此在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错误:
1、给低温症患者饮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2、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而不是主躯干和头部,这是错误的。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3、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这是不可取的。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结果成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局面。
末了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对失温的处理案例:
2012年端午节,我组队前往西昌俄尔则俄穿越,队伍总共七个人,四男三女,除了一位女队员是刚参加户外不久外,其他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驴子。这次的穿越活动我们请了两位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向导,从灵山寺后山上。出发的时候本以为有两位向导加经验丰富的队员这次活动会非常顺利,结果出发当天也是遇到下雨,上到山上还起了大雾。第二天从海拔3700的黑海子营地开始穿越的时候,雨雾依然持续,难辨东西,加上满山杜鹃林丛林密布,两位向导在带着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爬升到接近4000米的时候他们也迷失了方向,两位向导就让我们原地等候,他们前行探路。
我核对了下随身GPS,我们原地休息等候的地方到当天的计划宿营地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但是山崖陡峭难以翻越,并且周遭全部是原始森林,没有任何道路,于是我们只有等待向导的探路。在等待过程中,那位女队员就出现了状况:因为雨雾和汗水,她全身上下已经湿透,原地停下之后呼啸的山风一吹,冷得全身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脸色变得很难看。因为我头一年在秦岭已经有过了失温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决定全队下撤,其他有队员有点不甘心,毕竟到宿营地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了。但是因为我们身处没有路的原始丛林,继续上的难度很大,又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所以继续前行该队员无法撑下去,于是我坚持叫回了向导全队下撤。
下撤过程中,虽然海拔在降低,但是那位队员的状态越来越差,离头天扎营的黑海子营地还有几百米路程的时候,她完全崩溃掉,根本没有力气继续行走。这种情况下我把我和她的包交给向导背回营地,让其他队员先走,提前把我帐篷支起来,我陪着她在后面慢慢走。最后的路程,她基本上已经半昏迷了,老是往地下倒,我连扶带抱带她走完最后的百来米,此时队友已经把我帐篷搭建好,防潮垫也已经充好气。我把她安顿在帐篷里,其他女队员把她的湿衣服脱掉换上了干衣,再给她套上了1000克的羽绒睡袋,还搭上其他队友的羽绒睡袋,即便如此她也是处于神志恍惚的状态,躺下半小时身体都一直没有任何回暖的迹象。期间我一直抱住她用自己的身体帮她恢复体温。此时先回来的向导已经烧好了热水送过来,我兑了红糖水让她喝下,再用水袋灌了水,用厚衣服包着放在她左腋下、胸口。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她总算是回过了气。
此次该队员的失温非常严重,回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介于中度失温向重度失温过渡的边缘。回头总结,我感到非常庆幸:
首先,我很庆幸自己头一年在秦岭上有过失温的可怕体验,庆幸自己有基本的户外技能;
其次,我很庆幸在发现队员有失温苗头的时候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立刻下撤,即便有队员不情愿,但是如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坚持前进,或者晚点做决定,很可能就以悲剧收场了;
第三,我庆幸自己处理正确: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方(帐篷里)、让患者换下了湿衣物、用身体帮助患者恢复体温、喂患者温热的红糖水、用温热的热源为其取暖......即便是队员失温已经非常严重,最终成功渡过危险;
总结:
失温是可怕的,而且是非常容易被人给忽略的。当我们在户外一旦发现失温的兆头,就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视。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紧张,只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懂得一旦发生状况后能正确处理即可。我们来到户外,既要享受户外带给我们的乐趣,也要时刻警惕户外的风险。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树立起安全意识、掌握户外技能!
相关导读:户外环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危险——失温及其预防和治疗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