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 公共建筑,应该是谁的审美?
2011年5月正在建设中的合肥美术馆,它看起来像一只不会搭巢的鸟乱垒起来的窝,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烧的木柴(摄影/吴芳)。
日前引起热议的苏州“东方之门”,它颇像一条英伦风的低腰牛仔裤。这样怪异的审美,让公众很难接收。(摄影/徐志强)
最近,人们对自己身边拔地而起的各类建筑,兴趣颇浓,火药味也甚重。比如苏州市里,一座301米高的摩天大楼——东方之门,还没完工,就因为图片的曝光而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形容它的造型像一条低腰牛仔裤,并戏称其为“秋裤门”。“秋裤门”风波尚未过去,杭州奥体博览城又进入公众视线,有人评论,此楼的设计效果图有如女性内衣,遂为其赋名“杭州比基尼”大楼。
其实,这些建筑有个通称,叫做“公共建筑”,或曰“地标建筑”。不过,官方并不完全认同此说,有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某相关负责人就认为,东方之门“只是私营企业的商业项目”。也就是说,“东方之门”是民间投资,并非公共建筑,大众没有资格对它指手画脚。如果按此说法,许多民间投资的城市“地标建筑”,也都不是公共建筑。
这种说法,并非无凭无据。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或日本,是从投资属性角度来定义公共建筑的,即用纳税人的钱建设、为公众服务的建筑都被定义为公共建筑,而利用民间或私人投资的建设,则被定义为私人开发项目。但这样的划分能否移植到中国?比如“东方之门”,它地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CBD核心区域金鸡湖畔,为黄金地段;拥有“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等8项“全国之最”。据工作人员透露,政府曾给过它一些宽松政策。所谓宽松政策,无论是税收优惠甚至减免,抑或是地块价格低廉等,必然要动用公共资源,岂能与公共利益无关?可以说在中国,如此地标性的建筑工程,基本不会是纯粹的私人行为。既然这些建筑确有公共属性,公众理应有权置评。
不过如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建筑外观的审美上。于是有媒体抛出一个论调,就是公众的审美水平不够高。不少专家类似的观点,显得更有理有据。比如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钟洛克就认为,世界上一些经典建筑,跟当时的传统建筑风格相悖,不符合大众审美,但它们融汇了设计师的创意和个性元素,其艺术底蕴仍然值得品味。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2年建成时,它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不同颜色管线,也饱受诟病。
言下之意,即使是公共建筑,当建筑师审美和大众审美有落差时,要给建筑师以发言权,因为他们的审美更专业,会造就超越时代的经典。
民众的审美内涵真的就不值一提、可以忽略不计吗?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方晓风曾对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央视新大楼做过调查,发现人们的争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造价太高,二是形式上过于标新立异,与周边的环境和建筑极不协调。在此且看属于审美范畴的第二个争议。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它的形体高大,形式夸张,在周边建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飞扬跋息,其造型被戏称为“大裤衩”。而中国建筑的美学,强调中庸、和谐,追求与自然和环境的协调。显然,央视大楼违背了这样的美学,遂显得如此突兀。老百姓并无专业的建筑知识,但却有自己的文化环境,而这种环境又会培养出文化认同,哪怕这种认同是无意识的,或是只能通过感性语言表达的。
这些公共建筑,无论是杭州奥体博览城,还是集商业、公寓式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东方之门”,理论上都是要为公众所用的。如果对它们没有文化认同感,又何谈对它们的充分使用?如此一来,它们的“公共性”也就丧失了。对公共建筑的外形审美,关乎它的“公共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造型饱受争议的公共建筑,表达的真的是建筑师的审美吗?从它们的造型上来看,的确“百花齐放”。但是,在五花八门的形容词中,却有共通之处:“高”、“大”、“核心”……比如国家大剧院,它坐落在北京市心脏地带,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建筑面积多达21.75万平方米。另外,它还具有部分大型公共建筑的一个共通点——威严。当处于里面观看时,它的中间高四周低的造型,即巨大的覆卵体型,比其他形体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压迫感,进而产生畏惧情绪,又因此产生一种崇拜。回过头去看,在1998年国家大剧院的国际设计招标中,无论中外的设计师都曾考虑到一点,就是让大剧院成为“重塑国家形象”的标志物。欧洲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深谙此道,于是成功中选。
最终,尽管大剧院椭圆大巨蛋的造型,大违中国建筑的传统,被戏称为“大笨蛋”;但它体量巨大、威严压迫,却是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展现权力的威严。它和历史上的官方建筑一脉相承。比如中国的城门,根据所处的等级,在高度、宽度上都有严格规定。越是高大威严,等级越高。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可谓与它的等级相符。相比下来,一些地方上的公共建筑,无论是仿白宫、天安门还是鸟巢,却显得十分“越礼”。
然而,无论是“合礼”,还是“越礼”,体现出来的,都是对权力的崇拜。也正因为这种崇拜,无论是“秋裤”、“比基尼”、“大裤衩”还是“大笨蛋”,它们或拼命地强调自己硕大的身姿,或者伸长了脖子往天上发展。这样心有灵犀的审美和品位,要说仅仅是建筑师专业的审美,那真是“不谋而其迹自同”了。而且无论如何,这样的审美都并非公众的审美、平民的审美。
如果要考虑公众的审美,是否要在设计之初,让公众参与讨论呢?理论上是如此,但实际上困难重重。但有一点是现在可期待的,即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师,无论什么样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而把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实际需求放在心上。说到这里,想起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1952年的作品——珊纳特赛罗镇中心。镇中心包括镇公所、图书馆、商店和会议室。阿尔托把这些建筑围合成一个低矮的四合院,又把四合院理解为一个港湾,给人庇护,让人感到安全与温暖。另外,他还使用了当地的木材和红砖,使新的镇中心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如此一来,镇中心不靠庞大的体积,也不用高耸的姿态,就显出了它的分量。这分量里面蕴含着的,是民众的审美,是公共的力量。
以上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